首頁 育兒 親子教育

3能力x4原因x5撇步,帶孩子在外用餐不再是噩夢!

有爸媽說,若是帶學齡前孩子出外用餐,就別想好好地吃一頓飯!有了孩子之後,爸媽似乎不能悠閒地享用餐點。為什麼孩子就是無法乖乖地在外面吃飯?其實只要5個小撇步就可以讓爸媽達成不敢奢求的願望!
3能力x4原因x5撇步,帶孩子在外用餐不再是噩夢!

在外用餐得具備3種能力!

在外頭餐廳用餐不像在家吃飯來得輕鬆自在,孩子必須懂得用餐禮節,其中也包含對於他人的尊重。然而,對於未滿5歲的學齡前孩子來說,楊淑芬老師認為孩子還不到一定非得學習這樣社會性能力的階段,這個階段大部分是因為爸媽的需要(像是親朋好友聚會爸媽得出席,帶孩子又沒有人可以幫忙照顧),使得年幼孩子必須跟著一起外出。

若真的得帶著孩子到外面用餐,楊淑芬老師認為孩子應該學習──「等待」、「獨處」以及「挫折忍受」等能力,才能順利度過用餐時刻。如果孩子具備這3種能力,爸媽就不需要這麼擔心帶孩子外出用餐的狀況了。

能力1、等待能力

在餐廳裡,媽咪終於有機會與許久未見的姐妹淘聊天,忙著分享育兒經驗之際,忽略了身旁孩子頻頻呼喚媽咪;在用餐途中,孩子想要喝杯水,不料餐廳客人眾多,工作人員應接不暇,等了幾分鐘一杯水還沒送來。

具備等待能力的孩子,不會要求大人一定要馬上回應他的需求;反之,對於無法等待的孩子來說,如果大人沒有及時滿足他,孩子可能就會崩潰失控。楊淑芬老師表示,孩子的等待能力是需要學習與訓練的。

像是大人們講話時,若是孩子想要插嘴,爸媽不應該只是說「不要吵」或是「這樣不行喔」,而是應該告訴孩子「再等幾分鐘」,到了約定時間,爸媽就要回應孩子。孩子明確知道還要等幾分鐘,就會在此時間內自己找事情做。

從簡單小事練習

楊淑芬老師曾閱讀一本關於法式教養的書籍,書中提及若孩子吵著要爸媽買點心給他吃,爸媽可以順其意採買回家,但必須等到點心時間才能夠享用。類似這類的簡單小事,也能讓孩子學習等待能力,爸媽平常可要多提供孩子練習機會。

能力2、自我相處

在外頭可不像是平時在家中,可能只有爸媽與孩子幾個人,大人的目光與關注全都放在孩子身上。而且,就像是上文所言,帶孩子在外面用餐可能是因為親戚或朋友聚會,有時候大人話匣子一開,不免偶爾「忘了」孩子的存在。因此,孩子就必須自得其樂的獨處,也就是自己跟自己玩,自己想事情來做,即使是發呆也可以,不需要他人的陪伴。

習慣自我相處

對於獨處能力的培養平時可以做的就是,當孩子玩得正開心之際,儘量不要打斷孩子,讓他盡興地玩樂。楊淑芬老師舉例說明,不要以大人自己的方便介入孩子活動:如趁自己有空檔,就加入孩子已經玩得很投入的遊戲;或像是因為吃飯時間到了,就非得要孩子立刻收拾玩具、改到餐廳吃飯,而是讓孩子玩到某一程度再改變活動,使孩子習慣即使只有我一個人,也能玩得很開心,從中累積獨處能力。

能力3、挫折忍受

活潑好動的孩子吃沒幾口飯就想要離開座位在寬敞的餐廳內走動跑跳;看到隔壁桌的孩子正在玩小車車,孩子就吵著要玩他手上的那一個玩具…。在餐廳用餐時,很多時候是無法讓孩子隨心所欲,滿足他的任何需求,若是孩子無法接受這樣的挫折,想必就會大吵大鬧、又哭又叫!

適時拒絕孩子

楊淑芬老師提醒爸比媽咪應該適當地與孩子說「不」,也就是拒絕孩子的要求,做到「剛剛好」(goodenough)的父母。若爸媽能夠在恰當時機拒絕孩子,孩子就會知道當時狀況並非是只有他一個人,也不是只有自己的需要是最重要的,應該做的是在對的時機做出對的事情!然而,如果孩子真的年紀還太小,無法當場接受拒絕,爸媽可能就得以轉移注意力的方式來幫助孩子度過此情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