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育兒 親子教育

幼兒常犯6種偏差行為

原本乖乖的孩子為何突然變了?日常生活中出現一些異常行為,像是亂咬人、亂拿東西、破壞玩具等,讓許多家長十分擔憂,產生「孩子是不是學壞了?」的想法。事實上,這些都是孩子成長過程中必經歷的過渡期,只要家長耐心協助,就能順利導正其偏差行為。
幼兒常犯6種偏差行為

自寶寶哇哇墜地起,開始踏上人生的新旅途,為了適應這個世界,孩子在不同階段會逐漸發展各種能力,當孩子出現異常的行為時,背後隱藏的是他無法明確表達的需求,因此,爸媽必須細心陪伴在孩子左右,觀察其行為,找出問題的成因,才能幫助孩子度過這些狀況。

 

造成偏差行為的成因

年紀小的孩子會出現一些偏差行為,可從幾個層面探討,因幼兒的情緒調節與言語表達能力都尚未成熟,常透過一些特殊方式來傳達自己當下的狀態,例如:咬指甲、吸手指、口吃、拔頭髮、偏食、攻擊、說謊、偷竊等,上述所說的偏差行為究竟是如何造成呢?

生理因素
幼兒有時會因為長期過敏、脹氣等身體不適,導致夜晚睡眠狀況差,進而影響白天的人際互動關係,惡性循環之下,使孩子情緒不穩定;又有部分孩子是因為動作能力的發展還不足夠,出現挫折感、自信心低落等現象,造成人際互動困難,衍生出外部與內部的情緒問題。

心理因素
孩子的天生氣質不同,有些外向活潑,有些內向害羞,當孩子到了2歲左右,開始想要探索外在的世界。然而,對於內向害羞的孩子來說,對外探索的機會因為個性關係而受限,進而出現過度依賴家庭的狀況,導致未來與其他人互動上的困難。

家庭因素
家庭因素可分為過度保護與疏於照顧兩種,前者多發生於獨生子女身上,因為家長成天關注孩子的一舉一動,以致於孩子對失敗與挫折的忍耐度低、調適能力差;後者則常因家長忙於工作、疏於關注,導致孩子透過偏差行為來引起大人注意,特別像是攻擊、說謊等行為,背後隱藏的含義是希望被關愛。此外,也可能因為模仿其他家庭成員而產生的不適當行為,例如:親戚的孩子來家裡玩,三、四年級的哥哥、姊姊已經學會分辨情境與場合,知道哪些話語可以在大人背後說,但年幼的孩子不明白,看見哥哥、姊姊這麼做,在父母面前也跟著做,此行為乃是模仿而產生。

社交因素
孩子在4歲左右,希望自己能於團體中具有掌控權,但有時會因為社交能力不足,發現自己控制不了別人,進而出現爭執、攻擊等行為,又因這些關係受到處罰後,感覺到不公平而衍生出報復行為,例如:說謊或攻擊,如果孩子有出現過類似情況,爸媽應特別小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