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育兒 親子手作

5個年節習俗與小遊戲

爸比媽咪準備好過年的各種事項了嗎?過年時,為什麼要穿新衣戴新帽?為什麼要寫春聯?帶寶貝了解過年的同時,也可以帶領他們一起玩和年節有關的小遊戲,讓全家都能一起參與這個對孩子來說極新鮮的年節假期。
5個年節習俗與小遊戲

 

台灣的過年小故事

年節到,家家戶戶都開始打掃、準備年菜及新衣好過年;相信爸比媽咪跟小編一樣,從小就聽過不少關於過年的小故事,現在換我們將這些小故事,用簡單的方式傳承給寶貝們,成為最棒的親子故事時間,還可以讓孩子了解我們的文化背景,一舉兩得。

說完故事之後,爸比媽咪可以利用與寶貝互動的遊戲時間,帶著他們進行年節相關小遊戲,讓他們對於過年活動更有參與感!
 
 

台灣的民間傳說裡,沒有年獸

根據台中教育大學台灣語言系台灣民俗文化研究室林茂賢老師的描述,過年的由來在中國傳說是起源於大家皆相當熟悉、「年獸」的故事,台灣民間則是源自「沉地」的傳說。
 
相傳神桌上的燈猴(燭臺)自認為終年替人民照明勞苦功高,但民眾每次祭祀都忽略它的存在,自己只能站在神案上,高舉蠟燭看著眾神享受奉祀,於是燈猴向玉皇大帝告狀,控訴台灣人民忘恩負義不知感恩。玉帝為懲罰台灣人,決定在除夕午夜讓台灣島沉入海底。
 
 

為了告別,所以準備年菜

土地公(或說灶君)聽到消息之後,一方面告知台灣民眾此訊息,另一方面則懇請觀世音菩薩向玉帝勸阻;而百姓得知台灣島即將毀滅,便在沉島前夕將家中所供奉之神明送回天庭,以免眾神遭受連累──此便為廿四送神的由來。
 
到了除夕那天傍晚,人們就宰雞殺鴨祭祖以告別祖先,並烹煮家中所有糧食與家人共進最後的晚餐,這就是祭祖、圍爐的由來。
 
晚宴之後家長取出錢財分給家人,稱為「壓年錢」(壓歲錢);至於「守歲」,則是由於台灣島即將沉沒,所以最後的一夜全家聚集不睡,等待沉沒的那一刻……。
 
 

過年參與,就是最棒的職能訓練

相信爸比媽咪都會擔心孩子的發展跟不上標準常模,從坊間各種給嬰幼兒的「潛能開發」、「感覺統合」等課程總是熱門的現象可以窺知一二;All for Kids兒童職能治療專業分享網站主責職能治療師吳宜燁提出:「其實對孩子來說,家庭中的遊戲才是真的『職能』,而不是型式上的活動;家長們通常會以為我們在作職能治療時運用的教具很棒,其實那都只是模擬小孩平日就可接觸的家庭活動。
 
更重要的是,家庭中的活動都會先讓孩子看見家長的工作,對他們來說是很棒的示範與實做的過程。」
 
 

別把孩子的工作搶走

受到傳統儒家文化的影響,在台灣(甚至可以擴展到整個華人圈)的家長們,大多傾向先為孩子把事情完成,全家人再一起享受過年時的「甜蜜時光」。
 
事實上,所謂的「年節參與」如果因擔心麻煩,而讓孩子錯過事前的各種準備(包括打掃家中、準備年菜等等),反而會造成孩子無法感受到年節氣氛。吳宜燁治療師提醒:「孩子需要自信心,而主導環境的機會便是增加自信心及成就感最好的辦法之一。」
 

假期時,寶貝變得更會煩鬧?!

當爸比媽咪忙於家中的各種事項準備時,可能忽略了身旁孩子的感受;失去注意力且無所事事的寶貝容易因此脾氣變差,而忙碌的家長又沒多餘的時間安撫孩子……,結果就是年節期間的小孩穩穩的「種」在電視前,養成以媒體作為娛樂的習慣,相當可惜。
 
 

來玩5個年節小遊戲吧!

這期,育兒生活雜誌將利用年節時常會做的小活動,教爸比媽咪如何在家與孩子一塊兒遊戲;我們相信,每一個人都不是天生會當爸媽,允許孩子犯錯的同時,也要多給自己幾次機會品嘗失敗、與孩子遊戲。
 
與嬰幼兒玩遊戲就像是一個倒吃甘蔗的過程,用點時間了解彼此,相信爸比媽咪與孩子的感情會越來越融洽!
 
 

1.大肢體活動及身體平衡get!

大掃除,迎接滾滾財源
台灣年俗自農曆十二月即開始籌備工作,廿四日舉行「送神」儀式之後,神明已回天庭,因此藉機進行大掃除。
 
民眾利用此時清洗門窗地板、傢俱,台灣俗語:「大拼厝,才會富。」意謂過年前大掃除,除舊佈新,來年才會財源滾滾。其實姑且不論真實性,在過年之前清理環境也符合衛生。
 
另一個有趣的習俗是,廿四日送神後,家中所供奉諸神皆已上天庭,廿五日天神下降──也就是「代班」的神明下凡執行勤務,台灣傳統規定中當日禁止在戶外曝曬女性內衣褲,以免對天神不敬。
 
 
2~4歲:把自己的東西洗乾淨
準備物品
汰換掉的牙刷/漱口杯/可以押出慕斯的瓶子
遊戲方式
1.選定一個物品讓孩子練習清洗,鼓勵孩子練習清洗自己的物品,像是:書包/小桌椅……。
2.年紀較小的孩子,我們可以先讓孩子將要清洗的物品放在臉盆中,裝一些水,要清洗的地方讓孩子自己用慕斯罐按壓出一些泡泡在漱口杯中,讓孩子用牙刷沾泡泡來刷洗。
3.當孩子大略刷洗完後,再利用水龍頭或蓮蓬頭做沖洗。
4.完成後將物品放在臉盆中滴水,一直等到水分滴得差不多後,再拿到陽台風乾。
小叮嚀
孩子在進行遊戲時,可能會很興奮地躍躍欲試而忘記一些準備程序(例如:檢查包包中的東西是不是都拿出來了)或是忘記收尾。我們在過程之中,就可以鼓勵孩子要有責任感及程序規劃,完整的體驗活動。

 

4~6歲:用各種工具協助大人
準備物品
汰換掉的筷子/曬衣竹竿/抹布/水桶
遊戲方式
1.在開始活動之前,我們需要讓孩子規畫要清理的區域,並讓孩子試著規劃一些「工具使用」。
2.例如家家戶戶都會有一些櫃子/紗窗軌道,這些小小的隙縫可以讓孩子利用筷子及抹布來組合為清掃器材。
3.4~6歲間的孩子利用工具操作,是十分珍貴且重要的動作經驗。所以,讓孩子利用大掃除的機會練習工具使用及問題解決,同時因為在清掃時會有許多不同的觸覺經驗,這些感覺統合經驗都是讓孩子發展的重要活動經驗。
小叮嚀
孩子在使用工具時,不同的工具會有不同的活動經驗,都是可以讓孩子嘗試的。但體積太大或是需要較多操作經驗的工具,就需要孩子在有練習的情況之下才能有良好的操作。我們可以讓孩子漸漸地從簡單練習到難,剛好大掃除都需要幾天的時間,爸媽可以在著手前好好規劃,讓孩子變成小幫手。

 

 

親子互動

 
Note:分工合作,分段進行
像大掃除這類家長自己都會覺得很「阿雜」的事,想到還要讓年幼的寶貝參與,恐怕是還沒開始,大人就要冒冷汗了。
 
若擔心孩子太快失去興趣或直接開始搗蛋,除了利用不同工具提高孩子清潔的簡易度及減低家中更髒亂的「破壞程度」,還可以利用分工合作的方式讓活動變得更簡單有趣。
 
以清潔為例,爸比媽咪站在高高的地方要擦拭上方的窗框,就請孩子在下方的大水桶中,為爸比媽咪洗一洗剛剛那條已經充滿髒污的抹布,並盡力將抹布擰乾,好交換家長手中的那一條髒抹布。
 
不想玩了沒關係,但要記得收拾
如果孩子玩到一半就沒有興趣了,家長可以隨時停止遊戲,但要讓孩子跟著爸比媽咪一起將剛剛使用的東西收拾乾淨。這麼做是能養成好習慣以外,孩子也可以從收拾中了解各種物品的特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