Iris
2018-02-08 00:51
點閱數 391 │
回應 1
「醫師,我的小孩發燒了!」 愛麗生小兒科 華一鳴醫師
這是小兒急診室中最常碰到的問題,也是兒科門診常常碰到的問題。根據個人的經驗,絕大多數的家長對於發燒,或多或少都會存在著些不正確的觀念。常見到許多家長為了小孩子發燒而心焦如焚,緊張萬分,甚至有些家長一分一秒都等不得,深怕小孩子會被燒出問題,比救火還要危急,而要求醫師 「立刻」幫他的小孩子退燒。有些家長為了退燒,毫無節制的幫小孩子灌退燒藥,也不管是什麼原因發燒,更不管這樣的退燒對小孩有什麼壞處,只求把燒退下來就好。如果燒還沒退,小孩子更是像逛街般地看病,這家那家的不斷換醫院,換醫師,如此,不僅家長身心俱疲,而且也浪費醫療資源,對小孩更可能會發生難以預期的傷害。常常盡心為家長解釋: 發燒不需要這麼緊張、發燒不會燒壞腦子….但常換來懷疑、不信任的眼光,甚至向他解釋到唇乾舌裂都無法動搖他們對發燒的錯誤「信仰」。個人以為,教導民眾正確的醫學觀念,是重要而且刻不容緩的事。
在探討這一系列有關發燒的問題之前,讓我們先來了解一下「體溫」。人類是恆溫動物,必須將體溫保持在一定的範圍之內,這樣才能維持體內各種生理化學反應的正常運作。平時,肌肉運動、各種新陳代謝的進行,都可以產生「熱」,而身體對環境的傳導、對流與幅射作用,皮膚及呼吸道水分的蒸發,以及大小便的排泄,都可以失掉「熱」。當這熱的產生與散失之間失衡的時候,存在於腦部「下視丘」中的「體溫調動中樞」便會命令身體產生一連串的「產熱反應」或是「散熱反應」,以使體溫保持在一固定的範圍內。一般體溫調動中樞是將體溫「設定」在攝氏三十七度左右。當體溫高於此設定溫度時,體溫調節中樞便會命令「散熱反應」發生作用,使新陳代謝率減慢、血管擴張、以及流汗等。反之,如果體溫低於體溫調節中樞所設定的體溫時,「產熱反應」就會開始作用,使新陳代謝率增快,不自主的顫抖,以及收縮血管以減少散熱。這也就是為什麼我們熱的時候會流汗、冷的時候會發抖的緣故。
在了解體溫之後,我們再來談談為什麼會發燒。概括而言,發燒是由於許多各種不同的感染因素或非感染因素和人體的免疫系統作用後所引起的一種反應。大部分的小兒發燒是感染因素造成的,而其他非感染因素造成的小兒發燒(如嚴重脫水、中暑、膠原病、癌症、身體組織破壞等) 僅佔少部分。當各種有害的感染原(如病毒、細菌、黴菌等)侵犯人體後,免疫系統便會起反應以對抗這些病原,這包括各種不同的白血球產生的一連串反應,其中包括產生所謂的「熱原」,它能刺激下視丘產生某種「前列腺素」,它會影響體溫調節中樞,使得原先設定的體溫值提高。這時,體溫就會相對的低於體溫設定值,先前提到的「產熱反應」便開始作用,使得人體新陳代謝率加快、產生不自主的顫抖、血管收縮等,如此,體溫就會上升,也就是發燒了。所以,發燒的時候,呼吸、心跳會變快,且開始會畏寒、發抖,因血管收縮而使得手腳冰涼、蒼白,甚至發紫,這些都是發燒時的正常現象,不需要過度慌張。如果感染原在人體內未被消滅,那麼「熱原」就會繼續產生,燒也就不會退。換句話說,如果感染原被人體的免疫系統或是藥物消滅了,或是控制住了,熱原也就不會產生,燒自然也就會退了。
了解了為什麼會發燒後,在此必須要強調的是: 一定是先有了「病」,才會有「燒」,如果病情尚未穩定,燒就不會退; 發燒只是疾病的一個「症狀」,是個「結果」,如果說發燒本身會變成什麼後遺症,完全是倒因為果的想法。例如大家所最關心的: 發燒究竟會不會燒壞腦子? 我們可以很肯定的說: 不會! 因為只有腦部本身的疾病,例如腦炎、腦膜炎,才會造成腦部損傷的後遺症,如智能障礙、耳聾等。而這些病會造成腦子「壞掉」,也絕不是燒壞的,而是腦部先被疾病所破壞了,才引起高燒的。所以說,發燒是腦部感染後的一個結果,而不是原因。一般的感冒、扁桃腺炎、肺炎等也都可能引起高燒,但若沒有併發腦部的感染,就絕不會把腦子「燒壞」。另外,發燒的久暫與高低和病情的嚴重程度並不是完全成比例的,也就是說,燒得很「高」、很「久」並不就表示病得很厲害,燒得不高或是沒有發燒也並不就表示病情輕微。所以,我們要關心的並不是小孩「燒多高」、「燒多久」,而是小孩得了什麼「病」,畢竟真正會有後遺症或是危險性的是病,而不是燒。例如,普通感冒也可能會引起三十九度以上的高燒,也可能燒個三、四天以上,但是通常不會有什麼危險; 然而致命的敗血症卻可能只有輕微的發燒,甚至根本沒有燒。因此,奉勸家長們以後不要一味地只關心小孩子「燒那麼高」、「燒那麼久」,更應該要關心,小孩子得的是什麼「病」,才不至於本末倒置,因果不分了!
既然發燒本身只是一種症狀,那麼我們需不需要幫小孩退燒呢? 事實上,發燒會增加新陳代謝率,因而增加氧氣的消耗和二氧化碳的產生,對於有心肺功能障礙或是代謝異常的嬰幼兒會有不良的影響。此外,有少部分的嬰幼兒有「熱性痙攣」的體質,在高燒開始時容易引起抽筋,對於這樣的小孩,在發燒的時候,就須以較積極的方式退燒。然而,大部分的發燒,對正常小孩而言,並沒有什麼不良的影響或危險,主要是可能會使小孩不舒服、食慾減低、嗜睡、頭痛、嘔吐等。這時讓小孩退燒的目的是要讓小孩子舒服些,而不是「治病」。要知道,發燒是人體對於外界感染自我保護的功能,發燒可以增強人體的免疫能力,讓自己的抵抗力增加。退燒的目的,並不在於治病,而是要減輕因為發燒所造成的不舒服。如果發燒卻沒有不舒服的症狀,那就可以不必退燒,讓我們自己的免疫能力來對抗外來的感染。
如果用很激烈的方式退燒,對小孩子會不會有壞處呢? 答案是肯定的! 有些家長由於退燒心切,不顧醫師的指示,自作主張,一再為小孩猛灌、猛塞退燒葯,直到燒退為止,殊不知如此不僅可能對小孩子的胃、肝或腎造成不良的副作用,甚至可能造成急性葯物中毒的現象。一再地打退燒針,不僅會對小孩未成熟的肌肉造成莫大的傷害,也可能引起過敏、抑制白血球、致癌等副作用,甚至可能會傷及神經,造成無法挽回的遺憾。此外,過於急速的退燒也可能因血管急速擴張而造成休克。有時候,醫師也會被逼得不得不用「類固醇」來退燒,它可以抑制小孩的免疫系統,因而減少「熱原」的產生,燒就比較容易退。如此一來,就等於是與敵人作戰時解散軍隊,讓敵人肆虐,此時,燒雖然退了,抵抗力卻變差了。很多病都是要靠人體的抵抗力來對抗病原體的,如果是為了退燒而抑制免疫系統,那麼不但病程會延長,也可能引起疾病的擴大與蔓延,而造成更嚴重的後果。
如果覺得小孩發燒了,先不要驚慌,可以自己先量一下體溫。一般而言,中樞體溫(肛溫或耳溫)在攝氏三十八度以下都可以說是正常的。有時候,小孩子哭鬧,或是剛餵完奶後量的體溫,可能會稍微高一點。在小嬰兒,環境溫度太高,或是衣服穿太多、包太緊,也可能使體溫較高。這些,都不能算是真的發燒。此外,「摸起來燙燙的」,但體溫量起來是正常的,也不能算是發燒。如果真的是發燒了,也不見得一定要馬上看醫師,可以自己在家裡先處理一下(處理方式後面會再敘述),尤其是小孩子看起來都很正常,精神食慾也都還不錯,沒有什麼症狀,或只有輕微的咳嗽、流鼻水,特別是在三更半夜的時候。絕沒有必要在小孩子一發燒時就緊張萬分,立刻衝去找醫師退燒。常常是小孩子看起來好好的,什麼症狀也沒有,只知道發燒了,如此醫師也不見得幫得上忙,頂多也只是幫小孩退燒,如此,跟自己在家先處理有何不同? 況且燒也不見得會退。即使一時燒退了,病還沒好,還是會再燒起來。只燒個幾個小時,小孩子又沒有什麼特別的症狀,如此幾乎不可能會有危及生命的情形。當然,小孩發燒好幾天,卻仍然只是自己在西藥房自購成藥退燒而不去看醫生,似乎也太離譜了些。自行處理後,無論燒有沒有退,還是應該再找醫師看一下,以確定為什麼會發燒、可能會燒多久、應該如何進一步處置、會不會有什麼併發症等。還是那句話,重點是病,而不是燒。只退燒而不治病,就等於只治標而不治本,是非常不智的。
當然,不是所有的發燒都可以先在家處理觀察的。有些特殊的情況,一定要儘速帶孩子去看急診,以鑑別是否有較嚴重或危險的情形:
(一)發燒超過四十度半:
燒得太高就較有可能罹患嚴重的疾病,例如中樞神經感染、藥物中毒、敗血症等。不過,要注意的是,不要把「四十度一」誤認為「四十一度」因為前者相當常見,而後者則十分罕見,而且也較可能有嚴重的問題。
(二)發燒合併抽筋:
此時要考慮是否是腦膜炎、腦炎還是熱性痙攣。此時要注意小孩抽筋的型式、抽筋時間的久暫、以及抽筋前後小孩子的狀況,以供醫師作為診斷的參考。如果是中樞神經感染,則需要較積極的處理。如果只是單純的熱性痙攣,則十分良性,以後再發作時也不必過分緊張,也不必那麼急著送醫。但還是要注意造成發燒的原因是什麼,要解決引起發燒的問題。
(三)發燒合併劇烈嘔吐或嚴重腹脹:
當然普通的感冒或腸胃炎也可能有這種情形,但也可能是腸道阻塞、腦壓上升等嚴重疾病,需要立刻送醫以鑑別原因並治療之。
(四)發燒合併劇烈腹瀉或大量血便。
(五)發燒合併有發紺、呼吸困難、呼吸急促、神智改變。
(六)發燒合併有皮膚紫瘢或紫點。
(七)發燒年齡小於三個月:
因為此時嬰兒抵抗力尚差,可能有嚴重疾病但症狀不明顯,或是病情變化快速。因此,小於三個月,尤其是小於一個月的嬰兒發燒,要格外小心。當然也要考慮是不是房間太熱,或是衣服穿太多、包太緊引起的發燒。
以上是幾個較常見且比較需要馬上處理的情況。其他大部分的發燒則不是那麼的緊急,即使較為嚴重的病,也不一定需要立即處理。不管是否已經給醫生看過病,小孩子發燒都可以在家自行處理,常見的處理方法有一些要注意的原則如下:
(一)睡冰枕:
這是傳統的退燒方式,屬於物理退燒的方式,它只能加速散熱,並不會矯正腦部體溫定位點的上升。因此,如果還在溫度上升階段就給予冰枕或退熱貼等方式退燒,不但可能讓已經在寒顫的小孩更覺寒冷,而且可能會耗費身體更多的能量去產熱。只有當小孩已經開始退燒並感覺熱的時候,再考慮用冰枕來增加舒適感,但嬰幼兒要小心使用,以免失溫。
(二)溫水拭浴:
用溫水擦拭身體,可以使周邊血管擴張,如此體熱比較容易散失,燒也比較容易退。要注意的是,不要用酒精擦浴,因為酒精會使血管收縮,反而更不容易散熱; 此外,酒精擦浴後容易引起寒顱,使肌肉收縮生熱,燒反而更不容易退。另外,發燒的小孩子流汗較多,所以應常洗澡,千萬不要因為怕小孩子「冷到」而不洗澡,如此說不定還會因而得皮膚病。
(三)保持通風涼爽:
以前的老舊觀念是發了燒不可以洗澡,不可以吹風,不可以用電扇或冷氣,要把小孩包緊點以免「涼到」,甚至要緊緊的裹在棉被裏以發汗退燒,這些都是不正確的觀念。發燒初期,如果還在體溫上升、覺得寒冷的階段,當然還是要幫小孩穿蓋多點,但一旦開始流汗後,就要注意通風,脫去多餘的衣被,幫助散熱。此時,如果是夏天時可以開冷氣以保持涼爽。開電扇也可以,只要不直吹,可以增加空氣對流,對散熱也有幫助。
(四)使用藥物:
前面提過,發燒的機轉是「熱原」刺激下視丘產生某種「前列腺素」,它會影響體溫調中樞,使體溫設定值提高。一般的退燒葯物,其退燒的主要作用就是抑制「前列腺索」的合成,以減少其對體溫調節中樞的影響,進而達到退燒的目的。它可以降低原本已經提高的體溫設定點,所以用了退燒藥物後,人體的「散熱反應」便會發揮作用,使血管擴張,增加排汗,進而降低體溫,但對正常的體溫則不會有影響。有些小孩子用了退燒葯後會大量流汗,有人就說是藥太「散」,會使人「虛」,其實是多慮的,只要多補充水分就可以了。退燒葯物有糖漿、錠劑、肛門栓劑和針劑等不同的劑型,所以退燒葯依不間的劑型可以口服、塞屁股、肌肉或靜脈注射。一般以口服的方式最為常用; 但如果小孩吃藥不合作,或是會嘔吐,可以改用肛門栓劑,但使用太多可能會引起腹瀉,所以已經拉肚子的小孩子就要避免用栓劑。已經打上點滴的小孩,可以考慮使用靜脈注射藥物退燒。至於肌肉注射退燒針,是諸多退燒方式中副作用最大、對小孩子最可能造成傷害的退燒方式,因此宜儘量避免。有些醫師很喜歡幫病人打退燒針,都是一般民眾深信,能立即退燒的醫師才是「好」醫師,這是十分錯誤的觀念。退燒針效果雖快,但若因而對小孩造成傷害,那真是因小失大、得不償失了,總之,退燒藥物的使用,應該依照醫師的指示,不要過於頻繁,也不必過度害怕,千萬不要「逼」醫師幫小孩「立刻」退燒,否則,萬一因此有了不良的副作用,可憐倒楣的還是你的小孩。記住,退燒的目的,是在減輕因為發燒所造成的不舒服,沒有明顯的不舒服,一般而言是不必退燒的。
發燒到底需不需要打點滴? 這也是一個需要溝通與澄清的觀念。許多家長在小孩發燒不退時會要求醫師為小孩子打點滴,有時有的醫師也會主動建議家長打。事實上,打點滴本身並沒有任何退燒的作用(除非是因嚴重脫水所引起的發燒),它的目的僅在於補充水分、電解質、部分營養,或是靜脈給藥。如果小孩有嚴重的嘔吐、腹瀉、食慾不振、滴水不進,有脫水現象或脫水之虞時,這時候打點滴,是十分有用而且必要的。有些藥物必須以靜脈注射給藥,如果需要用這種藥物時,也需要打點滴。另外、嚴重脫水引起血液過度濃縮刺激體溫中樞而引起的發燒,打點滴以矯正脫水也是非常有幫助的。但是如果小孩能吃能喝,沒有脫水或電解質不平衡的危險,也沒有必須以靜脈給葯的情形,那麼打點滴是完全沒有必要的。有時醫師會在不需要的情況下勸病人打點滴,可能只是利用點滴讓病人好好休息,而且可以觀察小孩子病情的變化,家長也比較放心,如此也無可厚非; 把果是為了快速退燒而在點滴內打退燒葯或是類固醇,或是為了增加收費而鼓勵病人打點滴,那麼就不太應該了。總之,打點滴並不是退燒的絕招,它只是補充水分和電解質的一種方式而已。
對於抗生素的使用,也是家長需要了解的。一般人常以「消炎藥」來稱呼抗生素,其實是很不正確的,因為會引起發炎反應的,不是只有細菌感染而已。抗生素只能殺細菌,對於病毒感染或其他因素引起的發炎毫無助益。而引起小孩發燒的疾病,百分之九十以上不是細菌引起的,所以企圖以抗生素來退燒或是消炎,常常是沒有效的。濫用抗生素,不僅是醫療資源的浪費,也會造成抗葯菌種的增加,體內正常菌叢平衡的破壞,還有其他種種的副作用。所以,在適當的時機使用抗生素,它就是「仙丹」否則,它就是「毒藥」了! 然而,是不是細菌感染,尤其在小孩子,常常很難判斷,所以有時候會在「不放心」的情況下用了抗生素。有些醫師為了怕麻煩、怕誤診,或是來自家長的壓力,所以很頻繁的使用抗生素,也是可理解的。但有些疾病,很明顯的不是細菌或感染引起的,如果仍然使用抗生素,就有些不應該了。所以,奉勸諸家長,不要在小孩子發燒或是「喉嚨發炎」的時候,頻頻催促醫師使用「消炎葯」,因為那不僅常常是沒效的,而且可能反而是有害的。
「為什麼我的小孩高燒不退?」「為什麼葯吃了這麼久病還沒好?」「為什麼我的小孩子一有症狀就帶來看病吃藥,還是會燒起來,而且反而症狀越來越嚴重?」….這些也是家長常常會問的問題。之所以會有這麼多這些「為什麼」,是因為一般民眾過度迷信葯物,且對疾病的特性不了解的緣故。為什麼燒一直不退? 前面說過,那是因為病還沒好,如果病好了,或受控制了,燒自然會退。為什麼吃了藥,病還沒好,或是反而越來越嚴重,這就要種涉及所謂的「自然病程」。在醫學裏,大部分的病都有「自然病程」,也就是說,疾病會有一定的自然變化,一定的時間範圍。通常在疾病前期症狀比較不明顯,然後越來越嚴重,再到達到高峰期,持續一段時間後,再慢慢痊癒。尤其是濾過性病毒所引起的疾病,更是如此,因為以目前的科技,絕大部分的病毒還是無法以藥物治療,不像細菌,有抗生素可以治療。同樣的病,在不同人會有不同的表現,這和人的「體質」和免疫力有關,然而還是會有它的「自然病程」。感冒發燒便是一個很好的例子。一般的感冒是病毒感染造成的,沒有什麼「特效藥」,治療方面還是以減輕病患的不舒服為主,也就是有燒就退燒,有咳就給止咳藥,有流鼻水就給抗組織胺等,還有就是密切觀察,以期在萬一有併發症出現時可以早些發現。發生在小孩子的「自然病程」: 什麼時候會燒、燒幾天、咳幾天、會不會變肺炎或其他併發症、什麼時候會好….這些都是「註定」好的,任何藥物都無法預防。總之,小孩生病發燒,絕對不要過度心急,不要以為只要一吃藥,病就「應該」「馬上」會好,也不要以為,換了好多醫師之後,「終於」被那一位醫師治療好了,只有他是「神醫」,前面其他的醫師都是「庸醫」。其實,大部分的情況是小孩子自己產生的免疫力治好了病,而不是所謂的「神醫」治好的。
今日的台灣,即使在政治、經濟以及其他方面均有長足的進步,然而對於疾病的種種錯誤觀念,仍廣存於大眾,甚至部分醫護人員之間。單就小兒發燒而言,就有許多以訛傳訛的古老錯誤觀念,造成大量社會資源與醫療資源的浪費,對醫師的誤解與不必要的醫療糾紛,甚至造成小孩的傷害,真是令人痛心。不少醫師也為了應付病患不正確的觀念而作出不適切的治療,也真是可悲! 希望讀者在看了本文之後,能夠建立起正確的觀念,並且多多告訴你的親朋好友、左右鄰居,更衷心盼望政府當局能夠利用各種方式提昇全民醫學常識,矯正民眾錯誤觀念,則不僅是民族幼苗之福,也是國家社會之福!
文章來源: http://lovealison.pixnet.net/blog/post/341570499